在云南大理,群山環抱中,有一個古老的村落,自唐代南詔時期以來,村名一直沒有變過,被稱為“千年白族村”。它就是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深山里的諾鄧。
諾鄧因鹽而盛,曾是滇西和白族的經濟重鎮。金庸的《天龍八部》中寫道:“段譽將四大金剛中的古篤誠安排進大理鹽道司。由于大理偏居西南,食鹽生產幾乎為零,大理國的食鹽全部從大宋購買。”此處,金庸顯然說得不對。
大理的云龍縣,早在漢代就有著名的“云龍井”,并因鹽立縣。云龍縣在漢代的名稱叫“比蘇”,“比”是白族語“鹽”,“蘇”是“人”的意思,鹽井所在地就在諾鄧村。
南詔時,四方商賈云集諾鄧,每月趕四次集市。
解放后,因為大量開發海鹽,諾鄧漸漸衰敗,從此塵封于世。正是這種與世隔絕,才有幸讓諾鄧依然保持古老的風貌。
諾鄧現在有著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遺存,一百多座古代民居院落,依山而建。
玉皇閣、文廟、武廟、龍王廟、欞星門等眾多明清時期的廟宇建筑,散發著古老的魅力。鹽井、鹽局、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以及驛路、街巷、鹽馬古道等古代建筑,提示這里曾有的輝煌。
諾鄧村地處深山,最高處的玉皇閣,海拔達2300米。全村除了東面山麓“龍王廟”后面有一小塊較平坦的臺地外,所有的民居幾乎都建在山坡上。從山頂到山腳,層層疊疊的房子就像掛在半空中一樣。
走在村里磨得锃亮的石板路上,環顧古老的建筑,你會忍不住感嘆歷史似乎在這里停滯。
山頂的文廟武廟里,如今只剩下木構框架。登上海拔2300米的玉皇閣,俯瞰全村,一股古老而荒涼的感覺,撲面而來。
古老的文化中,肯定少不了飲食文化。
諾鄧有火腿。讓其一夜成名的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現象級紀錄片。
別具風味的諾鄧火腿,得益于“大自然的饋贈”。
諾鄧火腿明清時代就出口緬甸、印度、越南等國家,它是云南著名的地方特產。
諾鄧火腿的配料獨特,制作精細。每年春節前夕,當地白族同胞就開始宰豬制作火腿,此時制作的火腿稱“正冬腿”。用諾鄧本地出產的食鹽,熬成大塊狀,當地人稱為“鍋底鹽”,用它腌制肉食格外好吃。據說,一般的鹽只能浸透六片肉,而諾鹽能夠浸透七片以上的肉,且諾鹽味好,多了不苦。
“千年等一腿”。腌制完成一只諾鄧火腿,起碼需要半年時間,產量極為有限。據說,諾鄧火腿如果存放3年,味道會達到極致。屆時,火腿可以生吃,脂肪會氧化成特殊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