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古城的清晨,天才朦朦亮,在距離劍陽樓不遠的小巷子里,一座嶄新的白族小院燈光已經亮起。
主人家趙新妹早早起床,來到一樓靠近樓梯的房間,從房間的大柜子里拿出裝滿彩線、緞子布、玻璃小珠、銅片、布紐扣以及剪刀、扳指等的十多個小箱子來,準備開始一天的“作業”。
歷經數十個小時后,這些零零散散的原料經過趙新妹的一雙巧手加工,就將變成一件件造型各異、精巧可愛的白族傳統民間手工藝制品——劍川布扎(當地人稱之為“呃雙子”)。
小布扎、大學問
如果說劍川木雕是劍川男人的精細所在,那么一絲一線成就的傳統手工藝品布扎就是劍川女子細膩美好的情思所現。
趙新妹一家人都是本地的白族,母親溫柔細膩、心靈手巧,是縫制布扎的好手。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中趙新妹也對布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劍川,做布扎是一種傳統,但要做得更好、做得更精細,這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努力的過程。”1996年,趙新妹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將興趣培養成事業,開始完全投入布扎制作當中。
從最基本的圖樣繪畫入門。趙新妹介紹道,最開始學做,就是先按照固定的圖樣描摹“樣子”,再選色彩鮮艷的布料做成布殼,將“樣子”套在布殼上縫成雛形。縫好后,注意給布殼留一個小口,再往里填入艾草。最后,還要經過精心的加工刺繡,一個完整的布扎才算成型。
“布扎的做法都差不多,但設計造型讓它更好看就要動腦筋。平時我看到有好看的圖樣都會記錄下來,畫成不同的‘樣子’。就比如說小童子的擺件也很受歡迎,我就會想小童子可以站在蓮花上,也可以站在青蛙上。”光是學會技藝還不夠,趙新妹也在不斷嘗試創新。
才說著,趙新妹便“變魔術般”地從身后拿出一小籮筐已經做好的“樣品”給我們看。
小個兒的仙鶴、蛇、老虎、金雞,飛馬……串成一串串的,定睛一看,發現同一只老鼠都有不同的造型,有的偏向平板,有的則十分立體。猴子的模樣也是經過多次“改版”,包括所用的毛料、面部的造型和整體的神態都有差別,有的嘴角上揚,憨態可掬;有的則是雙手作揖,一臉機靈勁兒。
小有小的精妙,大有大的學問。除了小掛件精細別致,趙新妹做的大件帽子、嬰兒鞋也十分精美。純手工的布扎嬰兒帽將布扎與刺繡工藝結合,變換出蓮花、虎頭、狗頭等不同的形狀,再在帽子上裝飾諸如古玉、珠寶等配件,做工十分講究。趙新妹說,一頂帽子要用四五十天才能縫制好,用心程度可想而知。
布扎,劍川人的文化自信
在劍川,等到每年端午節這天,兒童的胸前必定要掛一串布扎,用以驅邪鎮惡,也用來表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端午節這天到劍川古城的街道上擺攤賣布扎,已成為趙新妹堅持了二十多年的習慣。
趙新妹通常都是把十多串的布扎(劍川的布扎按串來計算,一般將8個及其以上的配件穿成一串)放在一起賣。作品不僅花樣多、款式新,還可以根據喜好挑選獅子、繡球、老虎 、童子等不同小物件,十分討小孩子喜歡。“很多熟人都是找著過來買,一般不到下午五點,所有布扎便被搶購一空。”
酒香不怕巷子深,貨好不怕不識貨。幾十年如一日地制作布扎,趙新妹的回頭客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為了讓更多的人來參與傳承這門技藝,趙新妹一有時間還擔任起布扎培訓老師的角色,細心地指導前來學習的愛好者們。
“曾經有淘寶商家找過我,想要和我合作在網上大批量地售賣布扎。可是我一個月最多也就做二三十個,無論如何,也不能馬虎地做很多出來去給他供貨吧?”
為了盈利而降低布扎的質量,趙新妹是堅決反對的。她深知,自己所制作的布扎價值不能用金錢去衡量,布扎的一針一線不僅是手藝,更是劍川人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信仰。
“中國人過中秋少不了月餅,劍川人的端午節又怎會缺了布扎?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認真地、堅持著將布扎這門手藝延續下去。”劍川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堅守給了趙新妹堅實的信心和無盡的創作熱情。
劍川文化豐富多彩
劍川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以白族為主的劍川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布扎”就是其中一項。
為祈求平安,防身驅蟲,每年五月端午,劍川家家戶戶都要制作或購買大量布扎。在門前掛一個大的八卦形布扎,隨身攜帶小一點的布扎以除穢保健,小娃娃們往往還要特別照顧,要花花綠綠的掛上一長串。除了端午節辟邪防身外,布扎還是白族遷居的吉祥物和青年男女表白愛意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