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洱源,打聽哪里的嗩吶吹得最響亮,洱源人都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嗩吶吹得最出名的就是松鶴村了。”
洱源素有“嗩吶之鄉”的美譽,1996 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洱源縣茈碧湖鎮松鶴村,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嗩吶村。
穿著羊皮褂子吹嗩吶,也成了松鶴嗩吶藝人的標準形象。
不吹嗩吶不為喜
洱源民間有“不吹嗩吶不為喜”的說法,“松鶴人活要吹嗩吶,死也要吹嗩吶,無論悲喜都要吹嗩吶”。
在松鶴,但凡村民遇到婚、喪、嫁、娶、豎柱、立碑、慶壽、學成名就、洞經會和重大節慶活動都少不了嗩吶。
“嗩吶來自于民間,在百姓的生產、生活中產生,又融入到民間生活中。”嗩吶文化的價值于今天而言,就是因為它千百年經久不衰的曲調和古本。
松鶴村的嗩吶隊員是洱源縣嗩吶隊的主體,洱源嗩吶隊自1987年組建以來,承擔了省、州、縣乃至全國性的重大文化活動以及節日慶典和迎賓等演出,“松鶴嗩吶聲震八方”。從村口往前走不過百米,就是松鶴村嗩吶文化傳習所。
吹嗩吶“討”媳婦
羅學義是傳承松鶴村民族嗩吶文化藝術的帶頭人,他介紹,松鶴先民從何時起吹奏嗩吶,現已無從考證,但在羅學義收集整理松鶴嗩吶文化的幾年時間里,他得知嗩吶藝術在民間的流傳“早在清朝時期”,當時大松甸村先民嗩吶藝人羅匡保在迎接“鄉飲官”回村的儀式上,假借嗩吶哨子不潤而吹出“結巴嗩吶”“戲弄”“鄉飲官”的古本留存至今。
今年63歲的羅學義熱愛民族傳統文化,自從主持建設了松鶴村嗩吶文化傳習所后,著手收集了很多松鶴嗩吶的文化故事。
20世紀20年代,大松甸自然村第二代嗩吶藝人羅鳳銀由于嗩吶技藝高超,經常受邀到鳳羽、煉鐵、漾濞等地去吹奏嗩吶。“羅鳳銀用悅耳動聽的嗩吶聲、歡樂優雅的調子打動眾人,最終贏得煉鐵女子趙氏做媳婦”,至今仍是松鶴的一大美談。
民間藝人毛六凡
毛六凡是松鶴村里數一數二的嗩吶藝人,現在是松鶴村第四代嗩吶傳人,帶出了十五六個徒弟。毛六凡今年60歲,因為喜歡音樂,11歲開始自己做笛子“胡亂玩玩”。20歲時,毛六凡師從大松甸自然村第三代嗩吶藝人毛厚銀學吹嗩吶,22歲出師后便開始獨自演奏。37年的吹嗩吶生涯,毛六凡已經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嗩吶藝人。
毛六凡說,年輕時吹嗩吶更多考慮的是幫助增加家庭經濟收入,而現在吹嗩吶是覺得自己有一種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家辦喜事,我們去吹嗩吶,一天能掙12元錢,吹三天總共掙36元。對于我們而言,那已經是很大一筆收入了。”
毛六凡想不到,嗩吶在今天仍會有市場,直到現在,自己仍會被邀請到市里、省里參加演出。“現在收入也增加了,兩個人去幫人家吹嗩吶,演奏三天可以掙到六七百元。”毛六凡在堅持夢想的同時,也能用夢想點亮生活。
做成一個嗩吶需要幾個步驟?
和其他民間嗩吶藝人一樣,毛六凡熟知嗩吶上的每一個零部件,甚至在很多時候,自己會動手做嗩吶的吹桿。
“本地山上那些矮小的灌木,每年10-11月就可砍下來掏空,用香油擦拭半年,就可以挖洞做出吹桿了。”在毛六凡的講解下,我們才真正開始了解這個被白族人民珍愛的民間吹奏樂器。
嗩吶其實是由一桿空心黃楊木管,管上鉆7個洞,管上端安個蘆葦哨,下端安個銅喇叭制成的。
“7個洞,左手按四個洞,右手按三個洞。”毛六凡說這是吹嗩吶最基本的要領。
“吹嗩吶不分白天黑夜,情緒來了,想什么時候吹就什么時候吹。”毛六凡說松鶴人性子耿直,歡樂也好,悲傷也罷,只要身上帶著嗩吶,順手就可以奏出自己的心情。
嗩吶有調動人情緒的魔力
“歡樂的調子讓人心花怒放,激昂婉轉的音色使人精神振奮。”毛六凡說自己親眼見過,村民家中有一老人去世,本來家屬的情緒已經平復,但嗩吶的哀調一響,家屬們就大哭起來。在毛六凡看來,嗩吶本身就有一種魔力,能夠調動人的情緒,“高興時吹了更高興,難過時吹了更難過。”
在長期的演奏經歷積淀中,現在的毛六凡擁有了自己的嗩吶演奏小組,但凡鄰村有紅白喜事,都會有人專門請毛六凡去演奏。
“一般一個演奏小組有 6、7人,遇到事多時,松鶴村各小組之間可以自由協調。”在松鶴,嗩吶藝人陣容龐大,全村有20多個嗩吶吹奏班,180多個吹打師傅。他們中年齡最大的有70多歲,最小的僅10歲,可吹奏《龍上天》《蜜蜂過河》等大小360調。
在松鶴,嗩吶和吹嗩吶并不稀奇。眾所周知,松鶴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嗩吶村,一群穿著羊皮褂子吹嗩吶的場景算不上太陽底下的新鮮事。
可是,這群人像繞著球場奔跑的運動員,一輩人從上一輩手中接過接力棒,數十年來雷打不動地做著一件事,這就讓人很受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