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理】葉新濤:情暖蒼洱的白劇人生
大理旅游,大理櫻花,大理傳媒公司,大理宴會策劃推薦
葉新濤在聊天的時候,突然引吭高歌,76歲高齡的她嗓音依舊清澈明亮,如婉轉黃鸝。
葉新濤,國家一級演員,獲中國戲劇家協會“德藝雙馨”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如今她講起兒時的趣事,也有些忍俊不禁:“我從小就喜歡唱歌,小學時候隔壁村有演出,我敢自己一個人翻過三個山頭去看,半夜才回到家,把我媽急得在家里直哭。”那時的她對藝術的熱愛執著到有些偏執,但也正因為這份偏執,引領她一步步收獲了如今的成就。
天生黃鸝嗓初露頭角
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四川姑娘葉新濤對音樂有著敏銳的覺察,“一聽就會,一唱就對”的音樂天賦讓她在昆明第一衛生學校讀書時就成為學校里的“小歌星”。她代表學校演唱的《逛新城》《誰不說俺家鄉好》在衛生系統中引起了轟動。
衛校畢業后,她被分到省血防隊,在大理從事血吸蟲防治工作。這時的葉新濤沒有想到,這一次來到大理,就和這片風花雪月之地結下了不解之緣,再也沒有離開過。
在血防隊時,她是血防隊文藝宣傳隊的主角,幾乎每天都在農村巡回演出。那時候的農村并沒有專業的舞臺,哪里有空地就在哪演,也沒有麥克風,全靠一副響亮的好嗓子。當時的葉新濤擁有不少忠實的歌迷,她演到哪兒,歌迷就追到哪兒。1967年血防隊調整時,葉新濤在去大理縣衛生局報道的過程中,被大理縣文教局“截胡”進入了大理縣文藝宣傳隊。這一下葉新濤就如魚兒入了水、鳥兒翱翔藍天,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漢味”轉“白味”入門白劇
1970年,在大理縣宣傳隊唱出成就的葉新濤被調入了大理州文藝宣傳隊,這是一個更大的舞臺,不僅要表演歌舞,還要表演白劇。這是葉新濤第一次接觸白劇。
白劇是白族的傳統戲劇藝術,主要由傳統的“吹吹腔戲”和“大本曲劇”組成,其中的唱腔和道白雖是漢語,卻講究一個“白味”。
這可難倒了葉新濤。一是她從未學習過白語,不論講話唱歌都沒有“白味”。二是白劇不同于唱歌,需要練“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這都需要扎實的功底。
“白語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都是使用漢字,但同一個漢字在白語中可能有八個音調,不同音調意思也就不同。”葉新濤坦言,這是她進入藝術領域以來,遇到的最大困難,“并且白劇的演唱過程中需要做到‘音隨字走’,也就是說平時白族人民的講話是什么音調,唱出來就得是什么音調。”
這對于一個漢族姑娘來說,幾乎等于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其中難度可想而知。但葉新濤從不輕易認輸,她下功夫和白族群眾學白族話,又拜白族老藝人為師,常常一邊走路一邊練習,甚至將臺詞貼在蚊帳上,在睡覺前還不停摸索其中的規律和技巧,直到將臺詞背得滾瓜爛熟。在一次下鄉演出時,葉新濤胃疼不已還在堅持背臺詞,卻因為吃了止疼藥不慎睡著,身邊的孩子滾到了床下都沒有發現。
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葉新濤的唱腔和道白終于做到了從“漢味”到“白味”的轉變,甚至擁有了更大的優勢。因為白劇講究的“漢語白音”,基礎還是漢字發音,再加入白族語調。葉新濤本就是漢族,與其他白族口音濃重的白族演員相比,葉新濤道白時吐字更加清晰。
戲里戲外主角人生
葉新濤的勤奮和努力讓她獲得了身邊人的普遍認可,在她接演的第一部白劇《蒼山紅梅》中,就被委以女主角的重任。這部劇后來被選送到昆明、北京演出,并大獲成功,獲得了文藝界專家和群眾的一致好評。從此,葉新濤開啟了她在戲中的主角人生。
1980年,葉新濤接受著名白族戲劇家楊明先生主創的大型白劇《望夫云》的邀請,出演劇中主角阿鳳公主。
“《望夫云》這部劇,對于我們整個團隊來說,都是一次極大的挑戰。之前的《蒼山紅梅》是現代劇,唱腔偏向話劇風格,更好理解一些。但《望夫云》完全不同,它是一部古代宮廷戲,唱腔更偏向戲曲中的小旦、花旦,發聲的方式完全不同。”葉新濤說,“再加上古代戲對手、眼、身、法、步的要求更加嚴格,大家的基本功都要深入打磨。”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所有人日夜不輟的練習下,《望夫云》正式演出后場場爆滿、好評如潮。后來,整個《望夫云》劇組應文化部和國家民委的邀請,前往北京演出了十余場,在中國戲劇界產生了巨大反響,可謂譽滿首都。《中國戲劇》副主編、著名戲劇評論家安志強給予了葉新濤極高的評價:“她的演出嗓音醇厚、音色優美、聲情并茂、細膩而奔放、高亢而婉轉,充分體現了大本曲和白族吹吹腔的藝術魅力。”
戲里,葉新濤的演唱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致使觀眾入戲太深,啞然屏息。繼《望夫云》之后,她接著在《蒼山會盟》《白潔夫人》《阿蓋公主》等數十個大小劇目中擔任主角。戲外,她也擁有著主角人物一般的光輝人生。她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從未動搖,不因天分而懈怠;從不居功自傲,始終強調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團隊的協同努力;也從不藏私,即使退休仍舊發揮余熱盡心指導新人,為白劇培養下一代接班人……
初心不負成功不居
對于葉新濤來說,既然選擇了藝術這條道路,就要在有限的一生中給觀眾留下印象,不負這一生的熱愛。
葉新濤始終堅持,作為演員,要舍得下苦工打磨自己。她認為,一個優秀的白劇演員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就的,是苦出來的,要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點滴積累和無數次舞臺上的摔打,只有不懈地努力進取,才能有所成就。如今,越來越多的平臺能夠看到白劇演出,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華而不實的東西注定經不起考驗,一個轉身、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足以體現演員的功底和素質。
“除此之外,劇本創作、燈光舞美等各方面的人才都要有進取心,都要學習先進的東西,跟得上社會的潮流,一出戲才能精彩,才能受到觀眾的喜歡。”
縱觀葉新濤的白劇人生,她之所以達到如今這般旁人難以企及的藝術成就,固然離不開天賦的加持,但更多的還是她自己對藝術的癡迷執著和付出的無數汗水心血。她自己卻認為,自己的一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和幫助,離不開幾位恩師的傾囊傳授,更離不開白劇團所有團員的共同努力。
“現在只要團(白劇團)里有需要,給年輕演員上課也好,有些具體事務需要我去幫忙也好,我義不容辭。如今還能老有所為,對我來說我這一生所為都有了意義。”
2000年,《情暖蒼山》正式上演。這是葉新濤的收官之作。她的白劇表演人生從《蒼山紅梅》開始,到《情暖蒼山》結束,都與大理這片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是大理孕育了她的藝術情思,也是她豐富了大理的藝術篇章,她與大理互相造就,書寫了一段風花雪月中的藝術人生。